Sunday, July 14, 2013

贝聿铭之一——从苏州到GSD


 写在前头 
  一开始想了解贝聿铭是起源于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提问,问题是"贝聿铭是一个怎样的人?",发觉其人的经历挺有趣。一个中国人,在美国从从无到有,最终成为了一个现代建筑大师,我当时隐隐有种想从他的经历里得到启示的念头。而回头再看那个问题赞同最多的答案,即缺乏资料又有太多主观论断,细节和事实都太不清晰,于是我一时兴起,就从维基百科上贝聿铭的中英文词条开始,发现关于贝聿铭一生事业上最完整的传记式记录是 Wiseman, Carter 所著的 I.M.Pei: A Profile of an American Architect。一时兴起,也是闲来无聊,就在圣路易斯的时候借了这本书来看。虽然只开了个头,但是回到麦迪逊发现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也有这本书,很快就借到了手。虽说书非借不能读,可我的还书期是一年,于是自然把厚厚的一册书束之高阁。
  暑假一来,无所事事,又想起了手头这本书,于是就又重新翻开,认真读过。虽不能说他的一生波澜壮阔,细节中也有很多吸引人的关于建筑和人生的启示,所以我决定深入下去,写一篇长文章,回顾自己对贝聿铭的了解,也顺便把要和杨小姐一起写的博客开个头。
  
  
  贝聿铭其人
贝聿铭

  
贝聿铭,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无论听说或是未曾听说贝聿铭的人都或多或少知道著名的卢浮宫(The Louvre)金字塔。这是贝聿铭幼年曾游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巴黎完成的卢浮宫扩建计划的一部分,由此贝聿铭的名声达到了巅峰。
,苏州望族之后,民初时 (April 26, 1917)生于广州,在香港和上海长大。幼时他游嬉于苏州狮子林,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生母姓莊,清廷國子監祭酒之後,於貝氏13歲時罹癌過世,繼母蔣士雲,為中華民國駐外使節之女。妻子盧淑華(Eileen Loo)為中國留美學生,他們育有3儿1女(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其中貝建中(Chien Chung (Didi/弟弟) Pei)與貝禮中(Li Chung (L.C.) (Sandi/三弟) Pei)皆是美國著名建築師[1]。
  有必要稍微提一下贝聿铭的家世。贝家始于浙江,家谱记载,原籍浙江金华府兰溪县的贝兰堂作为苏州贝氏的始祖,于明朝中叶以行医卖药为生定居苏州。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贝氏由于经营中药业成为苏州四富之一。如今的贝氏家族支脉繁杂,据民国时「承训义庄」印制的《吴中贝氏家谱》中记载,贝氏那时已经延续到第十六世了。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生于1892年,苏州东吴大学唐山工学院毕业,曾供职于盛宣怀创办的汉冶萍煤铁公司统计部。1914年贝祖诒进入中国银行北京总行,先后担任广州、香港、上海分行经理及总行副总经理。抗战胜利后,时任行政院长、掌握财政金融大权的宋子文,极为赏识已是中国银行副总经理的贝祖诒。由他推荐,贝祖诒于1946年3月1日出任中央银行(也就是现在的中国银行)总裁。贝家另一脉,则有当时著名的颜料商人贝润生,1917年,贝润生在家乡苏州买下了历代狮子林和附近的大片基地,当时的狮子林已因咸丰九年太平军战乱而毁,荒废了许久。他先后投资银元80万元,历时九年改筑修复了狮子林。但他并未将这一切独自享受,狮子林修缮一新后,归全体族人享用。他在园内设立了贝氏祠堂,并在旁边捐资建立了贝氏承训义庄赡养、救济族人[2]。1927年后贝聿铭的父亲从香港调回上海,于是贝聿铭的祖父就要求贝聿铭每年暑假和周末都回苏州,于是10岁的贝聿铭就开始了狮子林里与堂兄弟们少年玩耍的时光[3]。这一切对于贝聿铭建筑风格的影响,贝聿铭自己也是走完了大半人生才慢慢体味到的。苏州园林对于风景的雕琢,工匠不惜时间的对于哪怕一块石头的美的追求,以及让人回味无穷的流线设计,光和影的运用,都蕴藏在贝聿铭所设计的建筑背后。贝聿铭自己说,他认为建筑设计的关键在于时间,空间和目的(time, space and purpose),而他对于建筑在时间概念上的理解,来自于苏州园林里石匠对于所摆放的石头的美的追求,常常有父亲把一块石头置于水边,让自然冲刷,数十年后再由儿子来将石头取出摆上[4]。艺术和美,能经得起时间考研的,往往都是用心用时间雕琢的。
 贝聿铭最初对于建筑的兴趣,起源于当时上海的国际饭店(Park Hotel)。当时在上海圣约翰中学读书的贝聿铭被这幢二十六层的高楼所震惊,萌发了学习建筑的想法。
  1934年,贝聿铭要出国上大学,他的父亲当时有许多来自苏格兰和英国的朋友,所以他父亲想让贝聿铭去英国读书。可是当时美国电影刚进入中国,贝聿铭被电影里美国的大学生活深深吸引,心驰神往。贝聿铭大胆的挑战了当年父亲的权威,他答应参加牛津大学的入学考试,条件是他可以自由选择去哪儿学习。贝聿铭通过了那场考试,然后告诉他父亲他要去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贝聿铭的父亲既不满意儿子前往美国,更不满意的是他要脱离家族传统的银行界去学习建筑。贝聿铭自己说,他并不喜欢父亲那种长期处在政治压力下,必须长袖善舞的银行家生活,而他的父亲也并不开心。最后他被宾大建筑课程的描述所吸引,选择了建筑系。
  关于大学的波折并没有这么快结束,很快,他对于当时宾大建筑系坚持布雜藝術(Beaux Art)教育的方式感到厌倦,因为教学极为注重绘画功底。一年后,心灰意冷的贝聿铭转学到了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 School),改学建筑工程专业(Architecture Engineering)。当时的麻省理工的建筑学院主任威廉 爱默森(William Emerson)发现了贝聿铭的设计天赋,并劝说他转到建筑系[3]。贝聿铭自己的描述颇为有趣,当时William Emerson劝贝聿铭转到建筑系,贝聿铭说自己不会画画,William Emerson的回答是,我认识的中国人没有一个不会画画的! 于是贝聿铭就转到了当时麻省理工的建筑系继续学习[3,5]。
  贝聿铭在MIT的学习也并不是特别有兴趣,MIT的建筑系也坚持Beaux Art的教育方式。尽管如此,在1940年毕业的时候,贝聿铭还是作为那一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奖(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Medal)和MIT旅行奖学金。当然,对于贝聿铭的人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在1938年遇到了他后来的妻子卢爱玲。遇上卢爱玲既是人生的转折,也是事业的转折。
  贝聿铭一直对哈佛研究生设计学院(Ha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known as GSD)抱有兴趣,而卢爱玲当时正好在哈佛学习景观设计。1942年贝聿铭和卢爱玲完婚,而妻子参与GSD的所学更加深了贝聿铭对GSD的了解。在工作两年之后,贝聿铭抓住当时一个奖学金的机会,进入了GSD的硕士项目学习。

参考资料
[1]中文维基百科条目,贝聿铭,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4%9D%E8%81%BF%E9%93%AD
[2]力夫, “苏沪名门 贝氏家族”, http://www.chinanews.com/zhonghuawenzhai/2001-04-01/new/(31)%201.html, 2001.
[3]Wiseman, Carter, I.M.Pei: A Profile of an American Architect, 2001.
[4] Gero von Boehm, Conversations with I. M. Pei : light is the key. Munich ; New York : Prestel, c2000.
[5]Peter Rosen, First Person Singular: I.M. Pei, (movie) ,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