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4, 2013

初衷

  这个博客的目的,或许不是让人阅读,当是让我自己每天整肃自己。正视自己不会成为儿时梦想里的人,不会拿到诺贝尔奖,不会成为人人敬仰的教授,不会成为声名赫赫的大作家,不会成为钱多到手软还继续低调装逼的人,也不会成为一个举手投足一呼百应的名人或政客。平凡,该是我今生的结局。人只活一次,纵以佛教言,万物轮回,一切皆为因果,但终究,纵然成佛,无价的自然人生只有一回。因此,不记录自己生命中的脚步,只把一切交给年老时的回忆,好象不该是个把工程师当生活目标的人所当做的。
  认清和审视自己,并非要接收平淡安逸的选择,而是该看清自己的起点,再使出自己的全力,只活一次,更要有意思。记录每一天,点滴所作,所想,自省,是这个小空间的意义。

  研究和学术
  今天浏览量50篇左右和我的毕业论文相关的论文,发觉学术可能该分为以下几步。通过大量基础知识的学习,讨论,自己或老师或者合作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通过阅读,或者讨论精确定义问题的范围。这时的阅读主要是概括性的,文献综述,小领域和具体应用的概论。之后开始认真研究问题,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明晰,也一步步重新定位自己,聚焦于问题的重点,关注类似研究的动向,总结别人的经验,提升自己的知识,与人合作和沟通,同样的问题,与不同人的讨论都会诞生很多有趣的观点。和人交流,暴露自己的不足,并不是件丢人的事儿,不懂而不问,才是真傻。问问题也是门技巧,一要自己认真思考,二要真诚,三要多和不同的人谈,在恰当的时机交流。像所有世上的事儿一样,好的提问者来自于不断思考和实践。
    回到研究问题上来,总结是极为重要的。定时的总结,能够了解自己的进度,修正自己的方向,就如人生总结一样,不断审视自己,不断审视自己的结果,才能明白自己哪儿能做的更好,下一步该向哪儿走。最好的总结当然是结于文字,报告,说与人听。比较才是最好的丈量。
    再说读论文的感想,读论文最好的方式是带着明确的目的,明确到能够落于纸上,最为细节的目的。比如我想找这篇论文里对方怎么推倒公式的过程,以及最后的公式或者结论,记下自己的目标。或者我想要这篇文章中关于这个实验设计和结果的某几项具体参数,几何尺寸,运行工况,具体如何。
    魔鬼在细节不是一句空话,但是关键是对认真的对待每个细节,以及细节能有多细。
    2013-12-04,/00:58,当以自勉。

Thursday, November 28, 2013

谷歌搜索技巧

今天看看具体的搜索技巧。
  谷歌提供了很多运算符号来帮助我们找到我们想找的东西。例如我想要针对某个网站进行搜索,就可以用到第一个运算符,site 运算符。我们可以用 site:某网站地址 + 关键词的方式,搜索指定网站内的内容;或者指定某些特定域名,比如.gov或者.edu,只搜索带有这些域名后缀的网站。
  举例来说,比如我想要做一份关于收入的调查,我需要政府在这方面的数据。于是我就会搜索 工资 site:.gov。结果如下。
我们看到,搜索的结果就是很多政府的关于工资的网页。而想要更多的信息,比如最低工资,平均工资等等,也可以换关键词进行搜索。

小提示:记住,无论是网站名称还是后缀,都要紧跟在冒号的后面,跟冒号之间不要有空格。空格会被谷歌认为是新的词的开始。

  谷歌还可以帮我们搜索公开的文档,比如pdf,word,ppt,excel,csv之类。有时候我们认为想要的资料会出现在某种特定的文件类型中,比如excel表格,或是ppt文档,谷歌可以帮助我们搜索特定类型的文档。这回需要的运算符就是 filetype 运算符。接着刚才我们想要做的工资调查。我们想要知道纽约的工资的数据统计,我们就可以用如下的方法搜索。
这里,我同时采用了两个运算符,第一个是filetype:.csv,限制了查找的文件类型,是csv表格数据。另外我用site:.gov 把查找的范围限制在了政府的网站。第一个结果就很符合我的要求,是纽约市统计局的一份表格。

小提示:同site运算符一样,对filetype运算符而言,格式都要紧跟在冒号的后面,跟冒号之间不要有空格。例如搜索filetype:   csv 其实是没啥用的,Google会认为关键词是两个,一个叫filetype,一个叫csv。

有的时候,我们想找包含完整词组的网页,这时候就用上双引号。例如“the good wife”,搜到的就是所有完整包含the good wife这个词组的句子。这个适用于有时候单个词的结果出现频率高于整个短语的时候,可以排除很多我们不想要的结果。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就要回到 谷歌是怎么所搜索的这个问题上来,可以点这里看看

在搜索的时候,有时我们知道搜索结果里会混入某些我们不想要的东西。比如我们想找一家叫达芬奇的手术流程,可是我们知道,直接搜索达芬奇的话,常出现的结果会是关于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网页。所以为了排除关于达芬奇这个人的结果,我们就要用到 “-” 运算符,即减号标志。
如图,我们剔除了 da vinci 这个词组中包含 artist的所有网页。

小提示:同样,减号和要排除的关键字之间不能有空格,否则Google会忽略减号,认为要搜索的是 da vinci artist,效果正相反。

搜索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扩大自己的搜索范围,比如在搜索一些我们认为是同义词的东西的时候,比如“馄饨” OR “云吞”,就可以给我们两个词都有的结果。

用简单的数学里集合的概念来解释 减号运算符和 OR(或)运算符,就是下面的样子:

  小提示:OR运算符一定要大写,否则就只是正常的or这个单词。



  最后一个常用的搜索运算符是 intext 运算符。限制搜索的结果必须在网页中包含intext运算符后面的字符串。这有点像所谓的搜索结果内再搜索,比如我想找一些关于珊瑚礁的地质学资料,就可以这么搜索:
  搜索的结果,就主要是关于珊瑚的地质学学术资料了。

这些搜索的功能,都可以在Google的advanced search里找到,




这些搜索的技巧都可以结合起来运用,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利用谷歌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搜索的要诀,在于想清楚自己要找的东西,精确的描述、表达自己想要的结果。很多时候,搜索也是一个过程,需要多走几步,获取更多的信息,才能找到最好的结果。

谷歌是怎么搜索的


  这两天正在学习Google上线的“玩转谷歌搜索”( Power Searching with Google)小课程,发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好技巧,以飨众人。
  理解搜索是怎么实现的,会帮助我们理解搜索的结果,改进搜索的方式。所以首先是关于Google搜索的一些基础知识。Google的搜索方式是从Google的服务器中抓取所有包含关键词的网页,关键词出现的地方包括了网络链接地址(URL)、网页标题、网页内的内容等等。比如我输入 猪头 两个字,Google会提取服务器里所有包含 “猪” 和 “头” 字的网页。Google是怎么决定网页的排序呢?首先如果“猪” 和 “头” 两个字是紧连的(作为一个词,phrase),那么包含“猪头”的结果更接近我们想要的,而不是任意一个包含“猪”或者“头”单个字的网页,因为我们输入时并没有把这两个字分开。精彩的地方来了,接下来谷歌又是怎么排序的呢?Google搜索的精髓在于它借用了类似学术论文排名的方式来对网页进行排名,有兴趣的话可以戳这儿看看Google创始人 拉里·佩吉 和 谢尔盖·布林 最早的论文。 简单的说,就是根据一个网页被其他网页引用的次数来判断这个网页的排名(现如今还有另外两百多项指标来对网页进行排名)。回到我们的例子上,谷歌显示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它认为包含“猪头”这个词中排名最高的网页。
 

Wednesday, November 13, 2013

贝聿铭之二——GSD

 上文说到贝聿铭在从MIT毕业之后,在妻子Eileen的牵线下进入了哈佛GSD(研究生设计学院)学习。当时的系主任是来自德国的Walter Gropius,即包豪斯(Bauhaus)这所改变了我们现代生活的德国设计学院的创始人。由于纳粹政府的原因,Gropius不得不离开德国,逃往伦敦,之后哈佛邀请他来美国,领导新成立的哈佛研究生设计学院。贝聿铭1942年加入GSD,但是不到一个月后就休学,加入美国国家防御研究协会设计轰炸德国和日本的炸弹。1945年战争结束,贝聿铭返回GSD[1]。在他没有毕业之前,Walter Groupius就向他提出让他留校任教,而他当时甚至都还没有取得硕士学位。当年秋天,贝聿铭暂时放弃了返回中国的想法,决定在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内战结束后再回国。于是,他接受了邀请,成为一名年轻的哈佛助理教授。而他和在GSD的另外一位来自Bauhaus的德国导师Marcel Breuer保持了终身的友谊。

  与Zeckendorf合作的日子
  20世纪50年代,William Zeckendorf 正逐渐成为当时纽约乃至全美最大的房地产商人。对于Zeckendorf而言,他有一点关键的特质不同于与他鏖战的投机商们,这点不同在于他从心底热爱建筑。Zeckendorf和贝聿铭的机缘起源于他和洛克菲勒的一次电话,提到自己在全国范围内建筑计划“该是现代版美第奇家族和达芬奇关系开始的机会了”,而发掘当下“最优秀的无名建筑师”是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当时的洛克菲勒是纽约现代艺术馆的主要资助人,通过这层关系,洛克菲勒找到了年轻的哈佛助理教授贝聿铭,并向Zeckendorf推荐了这位年轻人。
  贝聿铭和Zeckendorf的第一次会面,贝聿铭就认为他们的性格完全不同。当细致的贝聿铭迈入Zeckendorf的办公室,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混乱,而这与他的性格正相反。但当话题敞开,一切就变得有意思起来。贝聿铭逐渐发觉眼前的这位商人显然是个喜欢挑战,高瞻远瞩的人,纵然外表粗糙,但内心坚定,行事果断且十分豁达。对Zeckendorf而言,这个年轻人显然智慧过人而且极具想象力。在显而易见的才华面前,一些小的瑕疵诸如这位年轻人是个挑剔的美食家和知识渊博的红酒鉴赏家就显得无伤大雅了。
  虽然双方互相欣赏,但是贝聿铭还是对于放弃自己的教职或是放弃回中国的机会有些犹豫,但Zeckendorf 坚持让他留下,并承诺他们将要开始的是“绝对前所未有无人可比的,而作为一名建筑师贝聿铭不可能抗拒这种挑战”。Zeckendorf 所言不虚,当时他正在和洛克菲勒一起酝酿一个精彩的计划,即把初生的联合国带到纽约。为此他贡献出了自己曼哈顿东沿,原本规划中要超越洛克菲勒中心的地块。
  和这样一名运筹帷幄的商人合作,对年轻的贝聿铭而言自然是充满了机遇。但是和Zeckendorf的合作也有专业上的风险。这位桀骜不驯的犹太商人完全不入当时高雅的建筑艺术圈子的法眼,对年轻的建筑师而言,来自同业的压力不可小觑。家庭中,如果贝聿铭选择这条道路,那么已经为他们的婚姻推迟了自己在哈佛学习的妻子很难完成她的职业追求。最后在和妻子商量后,贝聿铭选择接受这个机会。留下妻子收拾搬家的残局,贝聿铭孤身一人先往纽约开始工作。


Reference
[1]I.M.Pei, A Profile of an American Architect
[2]Conversation with I.M.Pei

Wednesday, October 30, 2013

Evernote/印象笔记推荐

  


  我第一次接触Evernote是在大学毕业年的上半学期,那时候课少人闲,就在网上瞎逛,到处吸取碎片信息,逐渐就迷上了Google Reader。作为网络信息的大漏斗,Google Reader一下充实了我饥渴的信息欲。当然,Google Reader作为极客集中地,大量推荐都是关于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消息,多数的RSS消息源也都是关于这两者的。直到今天,尽管google在一片哀嚎声中关闭了Google Reader, 我依旧把 RSS 作为自己每天主要的消息来源。 
  闲话扯远了, 大量的信息摄入就产生了整理、分类和消化的想法。当时也正面临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以及帮老师搞一些研究,有着随时随地做笔记,收集大量资料和想法的需求。于是我就用起了Evernote。Evernote的来源当然也是互联网,在Google Reader里我收集的各种信息里,Evernote似乎是当时最常被提到的笔记类产品。后来才慢慢有了许多国产的模仿者,比如“为知笔记”之类。这是和Evernote最初开始结缘。

  说完了最初,再来说说用Evernote这两年来的体验。现下,我几乎所有电子的非电子的资料都尽可能的往Evernote里丢,存下了将近两千条的笔记。Evernote的储存空间是免费用户每月60M,保存在云端,和电脑的客户端。在电脑客户端可以设置不和网络同步的笔记本,自然不占用存储空间,不过60M我还从没用完过,可能因为多数时候还是以文字记录为主的吧。Evernote的好处是让人养成不断记录的好习惯。不断记录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个人习惯。这个时代大家都在走着差不多的轨迹,而区别人与人高下的往往在于记录下自己所经历的以及经历的过程,记录然后才能反思,思考带来提升。同样的经历,努力思考总结的人总是会从经历中获得更多的东西,进而更大的提升自己,钻研才会给人带来更大的进步。从Andy Warhol,到 西奥多·罗斯福, 从达尔文到托马斯·杰斐逊无一不是认真记录自己经历的人。同样的名人佳丽还有长长的一串,还是长话短说。为什么Evernote能让人养成记录的习惯呢?第一是方便,不论内容长短,不管手机、ipad、平板还是笔记本电脑,不管是图片,文档,pdf文件,一两个蹦出大脑的电子,还是兴趣来时哼出的小旋律,随时随地都可以记录。从文字到照片,从录音到文件,想啥丢啥。这种便利,大大增加了记笔记的频率。慢慢就养成了记录的好习惯。
  Evernote 的另一好处在于强大的搜索和标签功能。先谈标签。evernote标签的便利性真是想让人给每条笔记都加上常常一串标签,欲罢不能。给自己的笔记分类对我而言始终很有满足感的事儿。即使对你而言不是如此,几条简单的标签也可以满足大量的分类需求。
  Evernote的王牌功能之一就是搜索,不仅可以搜索电子格式化的文字,还能搜索你丢在evernote中无论是word, excel还是pdf中的文字,更为强大的是,evernote的专利是能搜索储存在evernote中图片文件中的文字! 这点尤为方便。我是一个本身保持手写的人,手写带给我的乐趣至今还难以替代。可手写的东西保存起来很麻烦。有了evernote,妈妈再也不担心我乱丢笔记本和记录想法的那一茬茬白纸了,只要一拍照,一切就清楚的进入了evernote。更方便的是,找起来远比在一堆纸中翻来翻去要容易的多了。
  Evernote的中文版叫做印象笔记,我记得除了服务器在中国,别的应该都一样。大家也照试无妨。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吊起一些人的胃口。正好最近Evernote在搞推荐活动,只要点下面我的推荐链接,你就可以获得Evernote的高级用户一个月的免费试用!1G空间可以上传!想丢什么就可以往里丢什么!对我来说,每个用这个链接注册的人,我都会得到一点积分啦。
  
  如果谁还有另外的evernote/印象笔记使用问题,我可以再写一篇经验总结。但是先戳我

Sunday, July 14, 2013

贝聿铭之一——从苏州到GSD


 写在前头 
  一开始想了解贝聿铭是起源于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提问,问题是"贝聿铭是一个怎样的人?",发觉其人的经历挺有趣。一个中国人,在美国从从无到有,最终成为了一个现代建筑大师,我当时隐隐有种想从他的经历里得到启示的念头。而回头再看那个问题赞同最多的答案,即缺乏资料又有太多主观论断,细节和事实都太不清晰,于是我一时兴起,就从维基百科上贝聿铭的中英文词条开始,发现关于贝聿铭一生事业上最完整的传记式记录是 Wiseman, Carter 所著的 I.M.Pei: A Profile of an American Architect。一时兴起,也是闲来无聊,就在圣路易斯的时候借了这本书来看。虽然只开了个头,但是回到麦迪逊发现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也有这本书,很快就借到了手。虽说书非借不能读,可我的还书期是一年,于是自然把厚厚的一册书束之高阁。
  暑假一来,无所事事,又想起了手头这本书,于是就又重新翻开,认真读过。虽不能说他的一生波澜壮阔,细节中也有很多吸引人的关于建筑和人生的启示,所以我决定深入下去,写一篇长文章,回顾自己对贝聿铭的了解,也顺便把要和杨小姐一起写的博客开个头。
  
  
  贝聿铭其人
贝聿铭

  
贝聿铭,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无论听说或是未曾听说贝聿铭的人都或多或少知道著名的卢浮宫(The Louvre)金字塔。这是贝聿铭幼年曾游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巴黎完成的卢浮宫扩建计划的一部分,由此贝聿铭的名声达到了巅峰。
,苏州望族之后,民初时 (April 26, 1917)生于广州,在香港和上海长大。幼时他游嬉于苏州狮子林,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生母姓莊,清廷國子監祭酒之後,於貝氏13歲時罹癌過世,繼母蔣士雲,為中華民國駐外使節之女。妻子盧淑華(Eileen Loo)為中國留美學生,他們育有3儿1女(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其中貝建中(Chien Chung (Didi/弟弟) Pei)與貝禮中(Li Chung (L.C.) (Sandi/三弟) Pei)皆是美國著名建築師[1]。
  有必要稍微提一下贝聿铭的家世。贝家始于浙江,家谱记载,原籍浙江金华府兰溪县的贝兰堂作为苏州贝氏的始祖,于明朝中叶以行医卖药为生定居苏州。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贝氏由于经营中药业成为苏州四富之一。如今的贝氏家族支脉繁杂,据民国时「承训义庄」印制的《吴中贝氏家谱》中记载,贝氏那时已经延续到第十六世了。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生于1892年,苏州东吴大学唐山工学院毕业,曾供职于盛宣怀创办的汉冶萍煤铁公司统计部。1914年贝祖诒进入中国银行北京总行,先后担任广州、香港、上海分行经理及总行副总经理。抗战胜利后,时任行政院长、掌握财政金融大权的宋子文,极为赏识已是中国银行副总经理的贝祖诒。由他推荐,贝祖诒于1946年3月1日出任中央银行(也就是现在的中国银行)总裁。贝家另一脉,则有当时著名的颜料商人贝润生,1917年,贝润生在家乡苏州买下了历代狮子林和附近的大片基地,当时的狮子林已因咸丰九年太平军战乱而毁,荒废了许久。他先后投资银元80万元,历时九年改筑修复了狮子林。但他并未将这一切独自享受,狮子林修缮一新后,归全体族人享用。他在园内设立了贝氏祠堂,并在旁边捐资建立了贝氏承训义庄赡养、救济族人[2]。1927年后贝聿铭的父亲从香港调回上海,于是贝聿铭的祖父就要求贝聿铭每年暑假和周末都回苏州,于是10岁的贝聿铭就开始了狮子林里与堂兄弟们少年玩耍的时光[3]。这一切对于贝聿铭建筑风格的影响,贝聿铭自己也是走完了大半人生才慢慢体味到的。苏州园林对于风景的雕琢,工匠不惜时间的对于哪怕一块石头的美的追求,以及让人回味无穷的流线设计,光和影的运用,都蕴藏在贝聿铭所设计的建筑背后。贝聿铭自己说,他认为建筑设计的关键在于时间,空间和目的(time, space and purpose),而他对于建筑在时间概念上的理解,来自于苏州园林里石匠对于所摆放的石头的美的追求,常常有父亲把一块石头置于水边,让自然冲刷,数十年后再由儿子来将石头取出摆上[4]。艺术和美,能经得起时间考研的,往往都是用心用时间雕琢的。
 贝聿铭最初对于建筑的兴趣,起源于当时上海的国际饭店(Park Hotel)。当时在上海圣约翰中学读书的贝聿铭被这幢二十六层的高楼所震惊,萌发了学习建筑的想法。
  1934年,贝聿铭要出国上大学,他的父亲当时有许多来自苏格兰和英国的朋友,所以他父亲想让贝聿铭去英国读书。可是当时美国电影刚进入中国,贝聿铭被电影里美国的大学生活深深吸引,心驰神往。贝聿铭大胆的挑战了当年父亲的权威,他答应参加牛津大学的入学考试,条件是他可以自由选择去哪儿学习。贝聿铭通过了那场考试,然后告诉他父亲他要去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贝聿铭的父亲既不满意儿子前往美国,更不满意的是他要脱离家族传统的银行界去学习建筑。贝聿铭自己说,他并不喜欢父亲那种长期处在政治压力下,必须长袖善舞的银行家生活,而他的父亲也并不开心。最后他被宾大建筑课程的描述所吸引,选择了建筑系。
  关于大学的波折并没有这么快结束,很快,他对于当时宾大建筑系坚持布雜藝術(Beaux Art)教育的方式感到厌倦,因为教学极为注重绘画功底。一年后,心灰意冷的贝聿铭转学到了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 School),改学建筑工程专业(Architecture Engineering)。当时的麻省理工的建筑学院主任威廉 爱默森(William Emerson)发现了贝聿铭的设计天赋,并劝说他转到建筑系[3]。贝聿铭自己的描述颇为有趣,当时William Emerson劝贝聿铭转到建筑系,贝聿铭说自己不会画画,William Emerson的回答是,我认识的中国人没有一个不会画画的! 于是贝聿铭就转到了当时麻省理工的建筑系继续学习[3,5]。
  贝聿铭在MIT的学习也并不是特别有兴趣,MIT的建筑系也坚持Beaux Art的教育方式。尽管如此,在1940年毕业的时候,贝聿铭还是作为那一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奖(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Medal)和MIT旅行奖学金。当然,对于贝聿铭的人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在1938年遇到了他后来的妻子卢爱玲。遇上卢爱玲既是人生的转折,也是事业的转折。
  贝聿铭一直对哈佛研究生设计学院(Ha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known as GSD)抱有兴趣,而卢爱玲当时正好在哈佛学习景观设计。1942年贝聿铭和卢爱玲完婚,而妻子参与GSD的所学更加深了贝聿铭对GSD的了解。在工作两年之后,贝聿铭抓住当时一个奖学金的机会,进入了GSD的硕士项目学习。

参考资料
[1]中文维基百科条目,贝聿铭,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4%9D%E8%81%BF%E9%93%AD
[2]力夫, “苏沪名门 贝氏家族”, http://www.chinanews.com/zhonghuawenzhai/2001-04-01/new/(31)%201.html, 2001.
[3]Wiseman, Carter, I.M.Pei: A Profile of an American Architect, 2001.
[4] Gero von Boehm, Conversations with I. M. Pei : light is the key. Munich ; New York : Prestel, c2000.
[5]Peter Rosen, First Person Singular: I.M. Pei, (movie) , 1997.